|
【未来】2016,“未来”冲击之下更需冷静 |
【weilai】2016-1-5发表: 2016,“未来”冲击之下更需冷静 这周三晚,我加班到近12点,饿了,问同样在加班的同事要吃的。同事说,你可以去未来商店。就在我们报社对面那栋楼下,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店,三个自动贩卖机,面条、鱼蛋等热乎乎的熟食都可以吃到。吃完 2016,“未来”冲击之下更需冷静这周三晚,我加班到近12点,饿了,问同样在加班的同事要吃的。同事说,你可以去未来商店。就在我们报社对面那栋楼下,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店,三个自动贩卖机,面条、鱼蛋等热乎乎的熟食都可以吃到。吃完之后台面也是自动清理。没有服务员,没有老板,每周7天,每天24小时营业。 未来商店有900多种商品,价格比园区便利店更便宜。最重要的是,这种创新模式,让很多体验过的人觉得好玩,主动在朋友圈刷屏传播。我甚至都不知道店主是谁,就帮他免费做了软植入。因为新奇,也因为这种模式解决了我有时“想吃没的吃”的问题。 就在一年前,我还在言论里感慨:公司所在园区,只有一家垄断经营的便利店,因为独一无二,所以他们可以把所有商品卖得比外面的便利店贵5毛-1块钱。未来商店一出,园区垄断经营的便利店危机就来了。 有朋友在我的朋友圈评论,说未来商店的模式在日本早有了。不止日本,很多发达国家的自动化、智能化都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。 2014年去西班牙的超市买东西,收银处完全自助,当时也在羡慕资本主义国家的智能化,不知道在自己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享受自动化、智能化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。当时猜测,作为人口大国,自动化、智能化的进入,不是技术问题,更需要考虑的是对就业的影响。 这世界,变化太快,快得不允许你安守原本,快得不给任何人留情面。很多不可能,在这种变化中快速成为可能。 回到陶瓷行业,2015年也是全行业最深切感知到时代剧变的一年。未来扑面而来,新奇事物不断侵入原本熟悉的世界,在各种陌生变化、多样化信息的刺激之下,不少企业老板的判断力都被搅乱,打法步履蹒跚。看见有人往东,就一窝蜂往东;看到有人往西了,就分散一部分力量,往西追过去。 从2015年的行业形势以及政府对产业的态度,可以预测,在2016年,新一轮的冲击波会让陶瓷行业的处境更为艰难。环保方面,政府会进一步施压。2016年因不达标被强制关停,因整改、搬迁成本太高被迫关停的企业会越来越多,而且遍布各个产区。另一方面,银行贷款也会对陶瓷企业越来越抠门。银行从来都喜欢锦上添花,不会雪中送炭。中央大力支持互联网企业、创新型企业,银行紧随中央政策,对创新型企业借贷有各种优惠。而已经被打压得举步维艰的陶瓷企业,在银行合作的客户名单中已经排到了倒数的位置,甚至被排挤出名单之外。还有市场。国内市场容量在减少,竞争在加大。国际市场除了壁垒之外,之前大部分企业不重视这一块,也导致这个时期走出去的艰难。 有陶瓷企业老板还心存一丝侥幸:政府不会这么彻底打压陶瓷企业,这么多失业的民工怎么办?看看国家现在在农村的布局就可以知道,政府已经在给农民工找后路了。 那么,陶瓷企业应该怎么办? 应对外界冲击,冷静,想明白很重要。在各种新生事物的冲击下,墨守成规,肯定是死路一条。毫无疑问,要把握住未来市场,除了创新,无路可走。但是,在没有明确的战略指导下盲目跟风创新,也无异于自己掘墓。 物联网之父凯文·阿什顿在《创造》一书中提到,创造就是像散步一样思考的结果,决定能否成功的不是步伐的大小,而是迈出了多少步。这里想补充一点,决定是否成功,不止是迈出了多少步,而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坚守着迈出了多少步。 上文也提到,有些企业老板,在新的冲击之下,完全自乱阵脚。在自己都还没想明白的情况下,东一下西一下,即使原本企业有一点点创造力和个性,也被折腾得面目全非。无论是创新还是跟风,想明白最重要。 这周一参加金丝玉玛的大理石瓷砖新品发布会。说实话,从得知他们要推出大理石瓷砖产品到看到他们产品的前一刻,都一直悬着一颗心:金丝玉玛这样跟风,会不会把自己的品牌做砸了。看到产品的时候,明白了:金丝玉玛与其他跟风做大理石瓷砖的不一样,他们有自己的路数。水墨画、中国风与产品的融合,一下子就把他们从烂大街的大理石瓷砖产品中脱颖而出,自成风格。我们也知道,金丝玉玛的高层带着自己的团队,世界各地考察研究之后,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品牌气质的产品,才大张旗鼓推出。 在乱局之中,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模式创新,行业都需要这种如太极打法一般,先感知自身而后动的冷静,也恰恰最缺少这种冷静。 瓷砖相关 未来家园 ,本资讯的关键词:未来冲击 (【weilai】更新:2016/1/5 21:03:44)
![]() |